教師需先回顧自身,不斷的探究自己是否是一個真實理解社會的關懷者,是否是一個具有社會實踐能力的行動者 — 作者:顧瑜君、林育瑜(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) 本文授權轉載自人文生態與教育研究室 上篇 學校、教育與村落:談社會實踐與關懷課程落實的可能(上) 如何從日常實務中找尋落實的可能,讓教師得以與社區資源結合?medium.com 肆、課程教學與關懷 從牛犁社區發展協會關懷天送伯的歷程來看,多數人會同意,雖然牛犁所做的並非一個課程或教學,但卻是一個很棒的社會實踐與關懷學習歷程,且符合了社區照顧與教育意涵的價值。牛犁社區發展協會的人,是一群沒有受過師資訓練的在地人,也缺乏明顯的課程結構或教學設計,但在用心的經營下,無意地帶著社區青少年參與與成就了深刻的社會關懷與實踐課程,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,平實的在日常生活中實現了。 在我與許多社區的工作經驗中,我常覺得非教育工作者擁有較多的彈性空間,使得很多在學校現場希望達成的任務,變得自然、易於完成。我常想,教育工作者所仰賴的「專業」,是讓我們更懂得如何實施社會關懷與實踐課程呢?還是反而成了限制與障礙?或許我們可以從牛犁與天送伯的故事來看看其中的差異。

學校、教育與村落:談社會實踐與關懷課程落實的可能(下)
學校、教育與村落:談社會實踐與關懷課程落實的可能(下)

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,如何去回應種種複雜的情境、不斷出現的張力呢? — 本文授權轉載自群島大學 生活在一個焦慮時代的少數幸事之一是,我們不得不去認識自己… 來自各方面使人痛苦的不安全感給了我們新的刺激,讓我們不斷的追問,「我們是誰?我們應該是誰?」…. — 美國存在心理學家&人本心理學家 羅洛.梅 2022年剛剛過去的7月,穿越某個時間的縫隙,我和幾位老友一起去了一趟南疆。在旅途中,自然會閱讀與當地相關的書籍,於是便翻到一段父子問答: 為什麼每天我們要認真的做五次禮拜? 因為,我們要在與神的交流中;不斷地確認,我們自己是誰。 這一段對話,留給我很深的印象。我不禁在想: 「我自己是誰?」我的名字能夠代表我是誰嗎?性別能夠說明我是誰嗎?某個職務頭銜、工作類別、或者社會身份,能完全定義我是誰嗎?某段過去,某個經歷,某份記憶,能整合出「我是誰」嗎?…. 似乎可以,又似乎不能夠完全。 在看似短暫而又漫長的一天裡,我們刷手機看微信、處理工作、完成衣食住行、安慰朋友支持家人,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去學習、健身、休息… 各種資訊紛至沓來,各種事務一一湧現,各種交流此起彼伏…… 到了深夜疲極而睡,然後睜開雙眼,又是一模一樣的一天。時間的流水就這樣漫過腳踝,我們會去定定神,定位一下「自己是誰」,或者「此刻,我是誰」 嗎?

群島|周賢:時代混亂,我們需要和真正的自己相遇
群島|周賢:時代混亂,我們需要和真正的自己相遇
栗子南瓜

努力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催化者,正在研究、設計和實踐教育創新、集體智慧、複雜/ 學習生態系統。http://fb.me/ToBeEDUcatalyst